公司专注于实验猴模型动物的研发与生产,致力于为全球科研机构、制药企业提供高度模拟人类疾病的实验猴模型。我们的产品广泛应用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助力药物开发、药效测试及疾病机制研究。
核心产品
1. 糖尿病模型实验猴
模型类型:2型糖尿病(T2DM)、1型糖尿病(T1DM)
建模方法:自发模型筛选、高脂高糖饮食诱导、化学诱导
应用领域:降糖药物研发、糖尿病并发症研究
特点:高度模拟人类糖尿病的病理特征,如胰岛素抵抗、高血糖等
2. 心脑血管疾病模型实验猴
模型类型: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肌梗死、脑卒中
建模方法:高脂饮食诱导、手术结扎、药物诱导
应用领域:心脑血管药物筛选、疾病机制研究
特点:精准模拟人类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3、优势
高度模拟人类疾病:实验猴在遗传、生理和代谢方面与人类高度相似。
先进的建模技术:确保模型动物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严格的动物福利保障:在CNAS体系管理框架下符合国际实验动物管理规范。
个性化定制服务: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特定疾病模型的设计与开发。
全面的技术支持:从模型建立到数据分析的全流程支持。
学名:Macaca mulatta
恒河猴(学名:Macaca mulatta),俗名猕猴、黄猴等,隶属于猴科猕猴属猴类。体型中等,体长为430~600毫米,体重雄性7~10千克,雌性5~6千克。体毛大体为黄棕色,头 冠为橙色,吻部较短,两颊有颊囊。上背明显灰色,腰部橙黄色或锈棕色,臀部胼胝发达呈现肉红色,尾较长。 猕猴种群分布于中国东北方延伸至长江流域,分布最南可见于海南南湾(北纬18°23',东经100°00'),北部可分布于河南与山西两省交界的太行山南端地区,西部可分布于西藏南部 地区,东部止于浙江南部地区。
猕猴作为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具有许多极为相似的生物学特性,是生物医学研究中理想的高级实验动物。
猕猴是研究人类传染疾病良好的动物模型,可以感染人类所特有的传染病,特别是其他动物所不能复制的传染病。
二、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
研究证实大多数的药物在猴体内代谢和在人体内代谢近似性良好,因此猕猴试验就药物代谢、药效以及毒理反应的良好动物模型。
三、肿瘤学研究
原生灵长目动物肿瘤性疾患的敏感性,特别是对化学致癌物的敏感性,较之类人猿种属为高。
四、心血管疾病研究、内分泌疾病研究
猕猴具有与人类非常相似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可以开展自身免疫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遗传疾病、药物研究和基因工程等研究。
五、器官移植
实验动物猕猴的白细胞抗原(RhLA)是灵长类动物中研究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区域的重要对象之一,同人的HLA抗原相似,RhLA具有高度的多态性。
学名:Macaca Fascicularis
食蟹猕猴,又称长尾猕猴、食蟹猴,是灵长目猴科猕猴属的一种动物,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的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老挝、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毛色黄、灰、褐不等,从灰棕色至红棕色;腹毛及四肢内侧毛色浅白,冠毛后披;面呈棕灰色,带须毛,眼围皮裸,眼睑上侧有白色三角区;耳直立目色黑。鼻子平坦,鼻孔很窄;脸部两侧有发达的颊囊;头顶毛发长着一个小旋。其成年体长约为 37-63厘米,尾长约为36-71厘米,体重在3.4-12千克之间。食蟹猴的食物来源较为广泛,除了螃蟹以外,水果、树叶、小动物、鸟类都是其食用的对象。 在医学研究中,食蟹猴是广泛采用的实验动物。例如,食蟹猴皮下注射重组人甲状旁腺素rh-pth(1-34)毒性研究等。
食蟹猴其组织结构、免疫、生理和代谢等方面与人类高度相似,是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干细胞、传染病、糖尿病等人类疾病机理及动物模型研究较为理想的实验动物,同时也是用于新药研发及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模式动物。
食蟹猴产地主要在东南亚,主要有两群:1)Insular,产自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2)Indochinese/“Asian”,产自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和马来西亚。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食蟹猕猴属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
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实验用巴马小型猪以其独特的生理特点和基因相似性,成为了科研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实验对象。
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实验用巴马小型猪因其心脏结构与人类相似,成为了模拟人类心脏疾病的理想对象。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实验用巴马小型猪的研究,更准确地了解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效果。
在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的研究中,实验用巴马小型猪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由于这些小型猪对食物的摄入和能量代谢过程与人类非常相似,科研人员可以利用它们来探究代谢病的发展过程及其潜在的治疗途径。
在器官移植和外科手术的模拟训练中,实验用巴马小型猪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约200万人需要器官移植,但全球平均器官供需比不足 1:20。以我国为例,每年约有30万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需要移植,但以此为基数有机会获得器官移植的“幸运者”却不多。
由于猪器官大小、生理结构和功能与人体同类器官相似,在无法获得人体捐献器官的情况下,猪器官被认为是最接近的替代品。在异种器官移植中,免疫排异反应是最主要的挑战。由于供体和受体之间存在巨大的遗传差异,受体的免疫系统会将异种器官视为“非己”成分并进行攻击,从而引发强烈的排斥反应。 通过基因编辑,研究者能够对供体器官进行改造,从而降低或消除人体对其的免疫排斥反应。其中,比较主流的基因编辑技术是CRISPR-Cas9。
2022年4月,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发布了《中国人体异种器官移植临床试验专家共识》,明确对于异种器官移植,应本着“鼓励研究、审慎发展”的态度,加强基础研究,谨慎推进临床研究。
实验猴(如恒河猴、食蟹猴等)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药物开发、疫苗测试和疾病模型研究中。实验猴的生物制品是从其血液、组织或细胞中提取的物质,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药物开发和临床治疗。横竖生物生物制品取材范围广,覆盖全周期实验猴群体,技术经验丰富可满足不同客户的定制化需求。
主要生物制品类型
1. 血清
来源: 实验猴的血液。
用途: 用于细胞培养、免疫学研究、抗体生产等。
特点: 高质量、低内毒素,适用于高灵敏度实验。
2. 血浆
来源: 实验猴的血液(去除血细胞后)。
用途: 用于凝血研究、生物标志物检测等。
特点: 富含多种生物活性分子。
3. 抗体
来源: 实验猴免疫系统产生的特异性抗体。
用途: 用于免疫学实验、疾病诊断和治疗。
特点: 高特异性、高亲和力。
4. 细胞
来源: 实验猴的组织或血液(如淋巴细胞、干细胞等)。
用途: 用于细胞培养、基因编辑、疾病模型研究。
特点: 提供高质量的实验材料。
5. 组织样本
来源: 实验猴的器官或组织(如肝脏、肾脏、脑组织等)。
用途: 用于病理学研究、药物毒性测试等。
特点: 提供真实的生物环境数据。
6. DNA/RNA
来源: 实验猴的细胞或组织。
用途: 用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研究。
特点: 高质量的遗传物质。
应用领域
1. 药物开发 实验猴的生物制品用于药物筛选、药效评估和毒性测试。
2. 疫苗研究 实验猴是疫苗开发的重要模型,其生物制品用于免疫反应研究。
3. 疾病模型 实验猴的生物制品用于构建疾病模型,如艾滋病、帕金森病等。
4. 基础研究 用于免疫学、遗传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
质量控制
我们严格遵守质量控制标准(ISO、CNAS),确保所有生物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每批产品均经过严格检测